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

时间:2024-07-01 13:55:0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59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劳动保障局:

当前,在稳步推进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逐步整合和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进程中,为做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加强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包括职业中介机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等)的监督和管理,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培育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化服务体系,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监管职责。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围绕促进就业和优化人才配置,大力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行为的监管。要根据建立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对职业中介机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管理的相关法规、政策进行整合,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督,并加强指导。

二、统一换发许可证。对原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人事行政部门发放的职业中介许可证、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进行统一换发,新的许可证名称为“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印制并免费发放。各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结合年检工作,在2010年5月31日前为所有通过年检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换发新的许可证,对通过年检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认真登记,并汇总上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三、做好新设立服务机构的审批工作。新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新的法规未出台前,仍按照《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人才市场管理规定》中的条件要求审批,其中设立中外合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由所在地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批,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各地也可结合实际,制定过渡性审批办法。

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督检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正常秩序,防止发生突发事件。要通过加强信息跟踪、市场巡查、受理投诉举报、定期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等措施,检查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打击非法劳务中介行为,严肃查处乱设项目收费行为。规范用人单位招聘活动,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五、指导和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要配合就业工作需要,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按照当地有关规定,与公共就业服务相结合,采取搭建农民工劳务对接平台、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为劳动者提供社会公益服务。要根据就业促进法要求,积极研究和制定实施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公益性就业服务享受政府补贴办法。

六、推动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各地可结合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换发许可证工作,开展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级评定活动,树立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典型,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强化社会责任。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质量,提供良好服务。要促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注重发挥行业协会服务、自律和协调作用,通过行业协会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公平竞争。

七、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各地要根据建立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按照部里的统一安排,认真开展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调查摸底工作。通过调查摸底,全面、准确掌握本地区各类服务机构状况,以及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业务开展情况、诚信守法情况和市场发展趋势。要建立工作台账,编制服务机构目录,并对外发布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八、做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工作。各地要推动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日常监管工作信息化水平。要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市场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变化快速调查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市场动态。要加强对市场供求信息的归类和分析,形成权威性数据并定期发布,引导劳动者合理有序流动,为促进就业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要求,在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和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推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一○年一月二十九日





邯郸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河北省邯郸市人大常委会


【标  题】 邯郸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
【文  号】
【颁布单位】 邯郸市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 2001年6月1日
【实施日期】 2001年7月1日



(2001年2月18日邯郸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001年6月1日
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活动,健全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制度,
保障和提高法规质量,推进依法治市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
法》和《河北省地方立法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废止和解释,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河北省
地方立法条例》规定的基本原则,坚持民主求实,科学地反映和体现本市改革开放、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戒除和避免地方保护或部门利益的倾向。
第二章 制定地方性法规权限
第四条 本市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省地方性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
执行,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
(二)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三)除国家专属立法事项外,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行政法规,而本市需要先
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以及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生效后,本市地方性法
规同法律或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的事项;
(四)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规定,应当或只能制定地方性法规的
事项。
第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就下列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本行政区域内特别重大的事项;
(二)属于市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三)需要由市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就下列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一)本条例第四条规定的事项中,除应当或只能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
性法规以外的其他事项;
(二)市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三)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
不同法规基本原则相抵触的前提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的事项。
第三章 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划和计划
第七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在每届任期的第一年编制本届五年制
定地方性法规规划;从第一年起,每年第四季度编制下一年度制定地方性法规计划。
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应当从本市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实行和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的有机结合,将
迫切需要通过法规加以确认和规范的事项作为重点立法项目,优先列入,妥善安排。
第八条 各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乃至公民个人,均可以向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书面形式提出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建设项目。
制定法规项目的建议,应当说明项目的主要内容、建议立项的理由和法律、政
策依据。
第九条 制定地方性法规建议项目,应当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
作委员会会同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以及其他有关机关和
组织进行研究,提出本届五年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划建议草案,经协调、论证后,由
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
第十条 根据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划的安排,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以及其他有立
法项目的机关和组织应当在每年的12月1日前,提出下一年度制定地方性法规计划
建议项目,连同法规初稿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由法制工
作委员会会同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进行协调、汇总,提出下一年度的制定地方
性法规计划草案,经主任会议研究,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同意。
第十一条 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划、计划可根据本市实际情况需要进行必要的调
整。
第十二条 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划和计划实施准备工作分别由市人民政府法制机
构以及其他有立法项目的机关和组织,具体组织完成,实行法规草案起草、审查负
责制度。
综合性、专业性较强的法规项目,可以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指定常务委员会
有关工作机构具体组织起草,或委托其他有关的机关、组织以及专家起草。
第十三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的起草和审查,应当坚持下列基本要求:
(一)草案必须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宗旨、基本
原则以及具体规定保持统一,不相抵触;
(二)草案对事项的确认和规范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需要;
(三)草案设定的执法主体的权力与责任、相对客体的权利与义务相一致,体
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
(四)草案设定的法律责任或罚则做到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制裁与违法行为相
适应,符合大多数权利和利益相对人的共同意愿和要求;
(五)草案设定的程序性规范做到便民利民、简明具体,便于实际把握和操作;
(六)草案的体例结构做到科学合理、简明适用。
第十四条 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的法规案,应
当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并由市长签署。
第十五条 根据制定地方性法规计划的安排,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
和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可以提前介入对法规项目的调研、论证等立法准备工作。
第四章 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
第一节 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
第十六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
由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可以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第十七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代表团、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
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先交
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
议议程。
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十八条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
间,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依照本条例第四章第二节规定的
有关程序审议后,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或提案人向大会全
体会议作说明。
第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应
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规草案发送给代表。
第二十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人会全体会议听取
常务委员会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对法规案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根据代表团的
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二十一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由市人民代表大
会法制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法规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
议结果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
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第二十二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必要时,主席团
常务主席可以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议,就法规案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各代表团的审议
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情况和提出的意见向主席团报告;也可以就法规案中重
大的专门性问题,召集代表团推选的有关代表进行讨论,并将讨论情况和提出的意
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二十三条 地方性法规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
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
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市人民代表大会下一次会议报告;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
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下一次会议审议
决定。
第二十四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后,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各
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
决,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二十五条 列入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
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
行终止。
第二节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程序
第二十六条 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可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案,由常务
委员会会议审议。
市人民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
案,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
报告,再由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如果主任会议认为法规案有重
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
第二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方
性法规案,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
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由主任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
议程。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向提案人说明。
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二十八条 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提案人应当在会议举
行的一个月前将法规草案报送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的法规案,由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会议举行的七日前送达常务委员会组成
人员。
第二十九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
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规案前,有关专门委员会应当对法规案是否列入
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向主任会议提出建议;对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规案向
主任会议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由分组
会议进行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
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的汇报,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法规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制委员会关于法规草
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规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规案时,根据需要,可以召开联组会议或全体会议,对
法规草案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
第三十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比较成熟、各方面意见
又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即交付表决;部分修改的法规案,
有关法规问题的决定、决议案,一般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即交付表决。
第三十一条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地方性法规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
意见,介绍情况,回答询问。
第三十二条 地方性法规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后,由法制委员会根
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其他各方面的意见,对法规案进
行统一审议,提出修改情况的汇报或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规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
不同意见应当在汇报或报告中予以说明;对有关专门委员会的重要意见没有采纳的,
应当向有关专门委员会反馈,并向主任会议报告。
法制委员会审议法规案时,应当邀请有关专门委员会派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也可以要求有关机关、组织派人说明情况。
第三十三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法制委员会和有关专
门委员会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用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
种形式。
第三十四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第
一次审议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应当将法规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市人民代表大
会代表和专家征求意见,将意见整理后送法制委员会成员,并根据需要,印发常务
委员会会议。
法规案由法制委员会提出,经主任会议决定,可以将法规草案修改稿通过新闻
媒体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各机关、组织和公民提出的修改意见、建议送交
法制工作委员会。
第三十五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
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任会议同意,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对该法规
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地方性法规案在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前,提案人有权撤回。
第三十六条 地方性法规案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仍有重大问题需要
进一步研究的,由主任会议提出,经联组会议或全体会议同意,可以暂不付表决,
由法制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第三十七条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案,因各方面对制定该法
规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或因暂不付
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由主任会议向常务委员会
报告,对该法规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三十八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制委员会根
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决
定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以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的法规案,在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
由法制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其他各方面的意
见进行统一审议,提出审议结果的报告和法规草案表决稿,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务委
员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三十九条 常务委员会会议在表决法规案时,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法规草
案个别重要条款争议较大的,可以先就该条款单独表决,再对法规案进行表决。
第四十条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
会议,发表意见;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规案时,可以邀请公民旁听。
第五章 地方性法规的报批和公布
第四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草案经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
后,常务委员会应当及时报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呈报事宜由常
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具体办理。
第四十二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查本市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
时,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应当到会作说明,听取审查意见。
第四十三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经省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公告应当载明制定机关、批准机关名称、届次和通过批准的时间。
第四十四条 报经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在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
报上刊登,并从批准之日起15日内在本市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刊登。
在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规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六章 地方性法规的修改、废止和解释
第四十五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各工作机构、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以
及其他有关机关和组织,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分别对有关地方性法规进行经常
性的清理,发现法规内容上同立法的规定相抵触或与现实情况不适应、不协调的,
应当及时提出修改、暂停执行或废止的意见,按照本条例第三章第九条、第十条规
定的程序,由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进行协调汇
总,经主任会议研究,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同意,列入制定地方性法规规划、
计划。
第四十六条 地方性法规需要修改、废止的,提案人应当提出法规修正案、废
止案,按照本条例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有关程序执行。
第四十七条 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地方性法规修正案或废止案,应当作出关于
修改或者废止该法规的决定,报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予以公布,经
批准修改的法规文本,应当同时予以公布。
第四十八条 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或法规制定后出现
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应当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适时作出解
释,报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四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市人民代表大会
专门委员会以及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提出地方性法规的解释要求。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地
方性法规的解释要求。
第五十条 地方性法规解释案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
同常务委员会有关工作机构研究提出,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
会议议程。
第五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解释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由法制委员会根据
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对解释草案进行审议、修改,提出审议结
果的报告和解释草案表决稿。
地方性法规解释案的审议、报批程序,按照本条例第四章第二节、第五章的有
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


专业化建设,是全国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工作报告强调的加强“三化”建设中的第二项,核心是指提升司法能力。三者之中,专业化是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俗语同样适用于法官职业。令法官们头疼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确有个别当事人或不懂,或有心,或利用当前社会的形势,乃至是某些领导人的心态,让法官在当事人的信访面前虽有言以对,却无所适从。但身为法官,是否反思过,出现信访,真的没有一点法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因素存在吗?
当然,这里不是指责法官,不是说一旦当事人信访就意味着法官有过错,更不赞同信访就可以违背法律程序解决问题。毕竟,只要是处于办案一线的法官,谁敢说所办案件从未信访,又怎敢保证下一个信访人不是自己所办案件的当事人呢?只是想以此为鉴,增强法官提升司法能力和水平的紧迫意识。
从会议要求看,提升法官司法能力和水平的着眼点在于培训教育。“非学无以广才”。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对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法官的成年人而言,无需再做过多的教导,大家心底几乎无人不明白。问题在于,我们有无这样的环境和氛围、硬件和软件,法官个人内心有无此真正的追求。
如果说法院组织的教育培训是外在的,是对法官提升司法能力和水平的督促和推动;法官的自我教育培训则是内在的,是自觉的,更是根本和长远的。所以,会议固然强调了很多形式的、包含很多内容的教育培训,虽必不可少,但,我们更倾向于自我教育培训。
“吾日三省吾身”。一名法官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会办理许多不同类型的案件,会遇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当事人、参与人。在中国,不但会因为案件不同适用不同的法律和条文,还会遇到即便案件性质相同,或许还适用同一法律条文,但因为案外因素的不同,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技巧。这些不同,自然不是能够从书本上学来的,也不是别的法官手把手教来的,只有靠自己的“悟”。也许,“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与此有相通之处。
不过,我们同样需要反思我们的环境和氛围。说真的,在目前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如果让法官也和普通民众一样,满目满身的所见所感,法律规定一个样,实际操作一个样;学习的法官和不学习的法官一个样;能力强、水平高的法官和其他法官一个样,甚至还没有那些把心思用到其他地方的法官“混”的好,外部推动只能流于形式,自我学习只能限于空谈。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当有些法院不准法官上网,有些法官不会在网上搜索法官二字,有些法官不知怎么发送邮件,不知博客等等为何物时,岂不是落后于时代的表现,缺乏教育培训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育培训,不仅仅囿于法律知识的学习,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日常生活中,我们夸一个人在某方面水平高、能力强,顺口会说,人家可是专业的。但愿,老百姓会说,法官的话你还不信,人家可是专业的。

作者:刘振厚 电话:0376—6362288
地址: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法院 邮编:46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