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民用航空地区行政机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时间:2024-07-06 03:04:4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98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民用航空地区行政机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民用航空地区行政机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2002)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国民用航空地区行政机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国务院办公厅
二OO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中国民用航空地区行政机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民航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 [2002]6号,以下简称《通知》),按照政企分开、转变职能、加强监管、保证安全的目标,建立与民用航空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民用航空地区行政管理机构,实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中国民用航空地区管理局(以下简称民航地区管理局)两级行政管理体制。民航地区管理局根据安全管理和民用航空不同业务量的需要,在所辖区内设立中国民用航空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
一、民航地区管理局及其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的机构设置
(一)民航地区管理局。
民航总局下设7个民航地区管理局,负责对所辖地域的民用航空事务实施行业管理和监督。 7个民航地区管理局为: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东北地区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新疆管理局。各民航地区管理局为正司局级机构。
在北京市设置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管理局,管辖地域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沈阳市设置中国民用航空东北地区管理局,管辖地域为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在上海市设置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管辖地域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和山东省;在广州市设置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管辖地域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在成都市设置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管理局,管辖地域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在西安市设置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管理局,管辖地域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在乌鲁木齐市设置中国民用航空新疆管理局,管辖地域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二)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
民航地区管理局共设置26个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代表民航地区管理局,负责所辖地域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监督和市场管理。其中,中国民用航空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海南、云南、甘肃9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为副司局级机构,中国民用航空天津、河北、山西、吉林、大连、安徽、福建、江西、厦门、河南、湖南、广西、深圳、重庆、贵州、宁夏、青海17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为正处级机构(具体机构设置、名称和机构规格见附表)。
冠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的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域内(不含省内设有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的城市)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监督和市场管理;冠以城市名称的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市地域内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监督和市场管理。
民航地区管理局管辖地域的调整由民航总局决定,并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备案。民航地区管理局及其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的内设机构由民航总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 ’
二、民航地区管理局及其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民航地区管理局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民航总局有关规章、制度和标准;负责辖区内民航行政执法、行政处罚和行政诉讼涉及的有关法律事务;承办辖区内民航各类行政执法监察员的考核、报批工作,监督其行政执法行为。
2.对辖区内的民用航空活动进行安全监督和检查;发布安全通报和指令;组织辖区内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安全评估工作;组织调查处理辖区内的一般民用航空飞行事故、重大通用航空飞行事故、航空地面事故和民航总局授权组织调查的其他事故;参与辖区内重、特大运输航空飞行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3.负责对辖区内民用航空器运营人的运行合格审定工作并进行持续监督检查;审查辖区内民航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手册及相关文件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办理辖区内飞行训练机构及设备的合格审定事宜;监督管理辖区内的民用航空卫生工作,办理对航空人员身体条件的审核事宜;负责辖区内民用航空飞行、飞行签派、航空器维修等专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及有关委任代表的管理工作;审查批准或报批辖区内民用航空器维修单位维修许可证并实施监督管理;按授权承办对承修中国注册航空器及其部件的国外维修单位的审查事宜。
4.按授权负责对辖区内民用航空器及其部件的适航审定,对辖区内民用航空器及其部件的设计、制造实施监督检查,发布民用航空器适航指令;按授权审查批准或报批辖区内民用航空器适航证、特许飞行证并实施监督管理。
5.审查批准或报批辖区内民用机场(含军民合用机场民用部分,下同)的总体规划、使用许可证和军民合用机场对民用航空器开放使用的申请,以及飞行程序、运行最低标准、低能见度运行程序等各类程序;对辖区内民用机场的安全运行、环境保护、应急救援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6.研究拟定辖区内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审核报批辖区内新建民用机场的场址预选报告;负责辖区内民用机场专业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对辖区内航油企业的安全运行及市场准入规则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管理辖区内民用航空行业标准计量工作;负责辖区内行业统计和信息化工作。
7.指导和监督辖区内民用航空空防安全工作和民用机场的安检、消防、治安工作;审查辖区内民用机场、航空运输企业的安全保卫方案和预防、处置劫机炸机或其他突发事件的预案;组织协调相关刑事、治安案件的侦破;督查辖区内专机警卫任务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对辖区内民用机场安全保卫设施实施监督管理。
8.领导民航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对所辖空域内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等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组织协调辖区内专机保障工作;负责辖区内民航无线电管理工作,组织协调辖区内民用航空器的搜寻救援工作。
9.维护辖区内民用航空市场秩序,参与监督民航企事业单位执行价格标准情况和收费行为;审核辖区内民航企业和民用机场经营许可申请;审批航空运输企业在辖区内的航线吸加班、包机申请;参与协调处理辖区内涉外(含港澳台地区)民用航空事务,监督国家间航空协定在辖区内的执行情况;组织协调辖区内国防动员和重大、特殊、紧急运输(通用)航空抢险救灾工作。
10.监督管理辖区内国家专项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负责辖区内民航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决算管理和其他财务报表的审核汇编。
11.按规定权限管理干部,负责所属单位的计划、财务、人事和劳动工资等工作。
12.领导派出的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
13.负责与辖区内地方人民政府、军事部门的沟通联系。
14.承办民航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承担对辖区内民航企事业单位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民航总局有关规章、制度和标准的监督检查工作。
2.监督检查辖区内民用航空空中、地面安全工作;按规定承办民用航空飞行事故、航空地面事故和事故征候的调查处理工作。
3.按授权承办辖区内民用航空运营人运行合格审定、飞行训练机构和维修单位合格审定、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民用航空飞行等专业人员资格管理、民用航空器持续适航管理的有关事宜并实施监督管理;按授权对辖区内民用航空器及其部件的设计、制造实施监督检查;负责对辖区内民用机场安全运行实施监督管理。
4,负责对辖区内民用航空市场实施监督管理;组织协调辖区内专机保障工作;承担辖区内国防动员和重大、特殊、紧急运输(通用)航空抢险救灾的有关协调工作。
5.承办民航总局、民航地区管理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民航地区管理局及其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人员编制
民航地区管理局及其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为行政机构,使用行政编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核定7个民航地区管理局和 26个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人员编制共2580名(含党务工作人员编制,不含公安人员编制和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
各民航地区管理局设局长1名,副局长3名,纪委书记1名,总飞行师和总工程师各1名,司局级领导职数合计49名;各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2—3名,其中9个副司局级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各配备 1名司局级领导职数;民航地区行政机构司局级领导职数总计58名。
各民航地区管理局及其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的人员编制数,由民航总局根据工作需要在总编制数内核定。
四、其他事项
(一)民航地区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按照《通知》的有关精神另行核定。
(二)民航地区管理局设公安局,待民航机场公安管理体制确定后,其人员编制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三)民航地区管理局设置离退休干部工作机构,该机构为行政机构,人员编制在民航地区管理局及其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行政编制总数外单列,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四)关于民航地区管理局及其民航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后勤服务机构,按照机关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与服务保障职能分开的原则,除在机关保留少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外,其他职能由经费自理事业单位性质的机关后勤服务机构承担,机构及人员编制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五)暂保留民航西藏自治区管理局,代表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负责对辖区内民用航空事务实施行业管理和监督,并管理西藏自治区内的民用机场。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林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全国林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林策发〔2011〕2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全国林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见附件)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安排,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全国林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附件
全国林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发〔2011〕6号)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的要求,结合林业工作实际,制定林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六五”普法规划)。
一、林业系统“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1.主要成效
通过“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林业系统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林业基层单位民主法制进程进一步推进。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促进林业建设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主要做法
五年来,通过制定林业系统“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加强对“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紧紧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林业中心工作,突出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对象培训力度,着力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对象法律素质;不断拓宽法制宣传教育渠道,促进了全系统林业法律意识的提高。
3.主要问题
林业系统“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地方和单位普法经费仍然不足,少数林业干部职工对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从整体上看,各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发展仍不够平衡;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广度和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和拓展;法制宣传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需要进一步规范;法制宣传教育考核评估、奖惩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
二、“六五”普法规划
4.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十二五”时期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战略,按照《国家林业局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纲要》的要求,坚持林业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与林业法治实践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努力促进现代林业建设,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5.主要目标
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立足全面落实依法治林方略的要求,满足广大林农对法律需求的新期待,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林工作,深入宣传宪法,广泛传播林业法律知识,为保障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增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努力构建生态法治文化,营造自觉遵守林业法律法规和珍惜、保护森林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6.工作原则
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十二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林业“双增”目标,深入开展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林,服务生态建设,服务林业改革,服务林业经济建设,服务构建和谐小康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林农。着眼于林农的实际法律需求,在林业法制宣传中服务林农,把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变成为林农服务的过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林农的根本利益。
——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从林业企业和林业职工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对象的特点,确定林业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林业法制教育与林业法治实践相结合,突出宣传林业法治实践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林业法制宣传的实际效果。用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林业法治实践,在林业法治实践中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林。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把握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创新工作理念,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工作领域,完善工作机制,体现林业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
7.主要任务
突出宪法的学习宣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学习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发展生态法治文化。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突出宪法的学习宣传,大力宣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内容,使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全面深刻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基本构成、基本经验。深入学习宣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规范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法律,增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使其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强化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的观念,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充分发挥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
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框架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基本经验及其基本构成、基本特征等。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理念,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法治意识。加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深入学习宣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学习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学习宣传信访、投诉、调解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律宣传,引导公民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公正廉洁执法、公正司法教育,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深入学习宣传促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退耕还林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森林防火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学习宣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涉林国际公约或协定,提高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增强全社会的林业法制意识,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深入学习宣传与广大林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社会保险法等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学习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有关土地征收征用与补偿、林权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林农财产安全;学习宣传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区、国有林场改革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林业改革中林农和林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深入学习宣传林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人民调解法、侵权责任法等处理纠纷的法律法规,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学习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农村民主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律法规宣传,引导林农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
深入学习宣传与林业实际需求相关的新法律法规。密切关注立法动向,对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结合林业实际需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保证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
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以林业系统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加强党纪条规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坚持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与政治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和警示教育的作用,不断增强林业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反腐倡廉意识,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积极推进生态法治文化建设。通过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法治精神,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鼓励林业院校参加生态法治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生态法治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发挥公共文化场所在生态法治文化建设中的资源优势。
继续深化“法律进林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立足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法律进林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培育青少年环境法律素养和生态道德情操,深化“法律进校园”,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立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法律进企业”,提高林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依法防范风险的能力;立足促进林业法治化管理,深化“法律进单位”,营造良好的生态法治氛围。
深入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集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利用“植树节”、“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野生植物保护宣传月”、“生物多样性月”“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坚持“12•4”法制宣传日活动进行年度普法考试的做法,努力拓展林业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关注的生态保护热点问题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探索林业法制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新途径,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日的实效。
深入推进依法治林。坚持林业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开展依法治林,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国家林业局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纲要》,健全林业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林业行政监督和问责,完善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努力探索建立林业行政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积极推进林业法律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针对林区群众特别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制宣传和林业专项治理活动,使林业系统法治化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8.对象和要求
林业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林业干部职工,林业执法人员,林区青少年和林农。领导干部和林农是重点。
大力推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林业普法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又是领导普法的骨干力量。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干部要把法律法规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完善并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法制讲座、法制培训、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逐步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逐步扩大适用范围。加强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守法情况的督促检查和年度评估考核,把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等考核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切实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和森林公安民警学法守法用法。加强通用法律知识和林业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和森林公安民警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培训力度,定期开展林业法律知识轮训和新颁布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坚持和完善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将林业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办事情况和法律知识考试考核成绩作为其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完善和推广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把有关法律知识作为持证上岗考试的重要内容。
积极开展林区青少年林业法制宣传教育。根据青少年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实施公民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深入推进林区中小学校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加强林业高等学校林业相关法律普法教育,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的教育力度,引导林业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整合各种社会法制教育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林业法制教育基地,重视运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丰富林业法制宣传教育的途径与形式,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格局。
深入开展林业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要紧紧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主题,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与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重点抓好物权法、公司法、合同法、税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产品质量法、会计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工会法、知识产权保护等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进一步增强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把法制培训纳入林业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内容,把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情况作为考核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林业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在林业企业依法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林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其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深化林业企业职工法制宣传教育,引导职工结合工作、生产和生活实际,自觉学习法律法规,努力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从而提高林业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
扎实开展林农法制宣传教育。宣传与林农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林农依法参与村民自治和其他社会管理活动,提高他们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加强林区“两委”干部法制培训,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防范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开展林区“法律明白人”教育培训,发挥他们在开展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和化解矛盾中的作用。
9.工作步骤和安排
“六五”普法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全国普法办的要求,制定年度的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规划,制定本地区、本单位规划,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浓厚氛围。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六五”普法规划要及时报国家林业局普法办备案。
  组织实施阶段:2011-2015年。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年度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有力、督促到位,保证“六五”普法规划得到扎实贯彻落实。每年1月20日前,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将本年度计划报送国家林业局普法办,年底报送计划实施情况总结。2013年开展中期检查督导。
  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国家林业局按照本规划制定全国林业系统“六五”普法检查验收标准,进行总结验收。
三、落实“六五”普法规划的保障措施
10.切实加强领导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健全领导机构,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决策、统一步骤、全面实施。要根据工作变化及时调整充实普法领导小组,确保一名主要领导担任普法领导小组组长。要逐步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定期会议、联席会议、听取汇报、开展督察等制度。
11.建立健全协作机制
各级林业普法办事机构负责拟定和组织实施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年度工作要点(或计划),组织、安排普法学习、普法骨干培训等日常工作,并负责检查验收。国家林业局普法办在国家林业局普法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指导和协调林业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国家林业局机关各司局、各直属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协调行动,抓好业务范围内的普法工作。国家林业局直属机关党委负责抓好国家林业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普法工作;国家林业局宣传办负责普法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
12.健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考核评估运行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考核、阶段性检查和专项督察。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要在量化考核上下功夫,建立一种权威性的长效评估机制,借鉴各地普遍开展的“行风评议”经验,定期检查验收,公开验收结果。普法主管机构每年应根据工作安排,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对各地区、各单位实行百分制考核评议。要建立领导干部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考试考核,领导干部法律素质考察,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核等制度,以督促各单位及其主要领导认真履行职责,大力抓好普法工作,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13.继续推行抽考制度
结合普法工作,定期对林业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抽考。考试按照统一组织、分级进行、集中监督的原则进行。通过考试,促使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掌握必备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执法的基本知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进而提高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14.落实经费保障
按照中发〔2011〕 6号文件关于“把普法依法治理经费列入各级政府和中央国家机关年度财政预算,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保障标准,专款专用,并根据工作需要和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动态增长机制”的要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把林业法制宣传教育经费列入相应的财政或财务预算,以保证林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15.加强队伍建设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学习培训活动;加强兼职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建立法制宣传教育人才资源库;加强各级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定期培训、普法骨干培训和管理制度。
16.加强阵地建设
利用各类教育基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引导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办好普法节目、专栏和法制频道,结合法治实践,采取以案说法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开展法制宣传。采取在林业系统门户网站开辟“六五”普法专栏、法制短信等形式,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传媒手段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普法示范点、联系点等形式,创新普法机制,进一步扩大普法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各级林业党校和干部院校要把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培训规划,加强法制课程建设。
17.建立区域交流机制
根据地域和情况相近的原则划分区域,定期举办普法工作交流活动,研讨普法工作,交流普法经验,推动普法工作平衡开展。
18.建立巡回督导机制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督导的方式,根据划分区域,对普法工作进行巡回督导,推进“六五”普法规划的有效实施。
19.继续开展林业法制理论研究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林业立法、执法、执法监督和普法等林业法制理论研究。要加强与有关林业院校、综合院校法律专业的交流、联系工作,积极开展法制理论研究。借鉴国外林业法制理论研究成果,充实完善林业法律制度,指导林业行政执法实践。重视林业法制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以人才带动林业法律制度创新、执法机制创新和依法治林工作的理论创新。
20.加强同有关部门协调与配合
要加强与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及时了解和沟通有关情况,在各级地方普法办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林业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山东省青岛市人大常委会


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
青岛市人大常委会



第一条 为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维护海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海域,是指毗邻本市陆域的海岸线至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
本条例所称海域使用,是指使用某一固定海域从事三个月以上的排他性开发利用活动。
第三条 凡使用本市管辖海域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青岛市及区(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内的海域使用行政管理工作。其所属的海洋监察机构,具体负责海域使用的有关监督检查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海域使用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海域属国家所有。海域使用管理实行海域使用证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海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条 海域使用实行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合理开发与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海域使用项目,严格控制围海、填海等改变海域属性和其他损害海洋生态环境的海域使用项目。
第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禁止使用海域:
(一)破坏海洋资源、环境、景观和生态平衡的;
(二)改变海域属性以致严重影响海域内相关产业发展的;
(三)造成航道、锚地、港区淤积、堵塞及其他有碍港口生产建设发展的;
(四)导致岸滩侵蚀、淤积的;
(五)妨碍航行、消防、救护、行洪的;
(六)对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军事设施和军事行动有不利影响的;
(七)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项目。
第九条 海域使用期限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海域使用项目的性质合理确定。
第十条 使用海域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海域使用面积在三千亩以上的项目,应当向当地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后,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二)海域使用面积在二千亩以上。三千亩以下或重要的海域使用项目,胶州湾内、团岛至麦岛邻近海域及跨区(市)的海域使用项目,应当向当地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市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其它海域使用项目应当向当地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跨地(市)的海域使用项目,按照省有关规定办理。
经批准的海域使用项目,需要发布航行警告或航行通告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重要的海域使用项目是指:
(一)市级以上的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特殊功能区内的项目;
(二)海洋工程、工业项目;
(三)使用海岸线一千米以上的项目;
(四)围海二百亩、填海一百亩以上的项目;
(五)国家、省、市重点项目。
第十二条 申请使用海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交以下有关资料:
(一)拟使用海域的位置、面积、用途、使用年限的说明和平面布置图;
(二)申请者资信证明。营业执照或身份证明;
(三)项目投资计划;
(四)经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资料。
按照法律、法规规定需经有关主管部门、单位审查或批准的使用项目,海域使用者应当提交有关主管部门、单位的审查意见或批准文件。
第十三条 需要使用海域的总面积,应当依照总体设计一次性提出申请,同一项目不得分散报批。
第十四条 海域使用属经营性的,由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收取海域使用金。
第十五条 同一海域有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提出相同用途的经营性使用海域申请时,由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审批权限,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使用者。
第十六条 经批准使用海域的工程项目,由人民政府颁发海域使用证。在项目完成后,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加验收。
第十七条 对围海、填海工程形成的土地,海域使用者应当持海域使用证及有关资料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有关土地登记手续,确认土地使用权。
第十八条 有偿取得的海域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继承和入股,海域使用者应当到原审批机关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九条 海域使用需要改变原登记事项的,海域使用者应当到原审批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海域使用期满一个月前,海域使用者应当到原审批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需继续使用海域的,应当在期满二个月前按本规定向原审批机关提出申请,重新办理海域使用审批手续。
第二十条 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海域使用项目,应当自受理海域使用申请及有关登记申请之日起二个月内作出答复。
第二十一条 使用海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海域使用证规定的用途从事开发利用活动,承担保护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义务,接受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海域使用者在使用海域过程中对海洋环境造成损害或对有关产业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二十二条 已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无正当理由使海域闲置满二年的,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可收回其海域使用权。
第二十三条 因海域使用权属发生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在海域使用权属纠纷解决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海域使用现状。
第二十四条 因国家建设需要使用海域的,现海域使用者必须服从国家需要,建设单位应当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二十五条 对在海域使用中,保护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海域使用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所属的海洋监察机构责令改正,并按以下规定处罚:
(一)非法占用海域的,按实际占用海域面积每亩处以五百元罚款;
(二)未经批准改变海域使用用途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非法转让、出租、抵押海域使用权的,处以三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四)非法改变海域属性的,按实际改变面积每亩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海域使用者违反规划、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交通安全等有关管理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十七条 海域使用行政执法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有关部门接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