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浙江省水上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时间:2024-07-24 05:13:0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61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水上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省水上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91号


  《浙江省水上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一九九八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代省长 柴松岳
一九九八年一月六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及时、正确处理水上交通事故,保护国家利益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水上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交通事故)是指船舶、排筏、设施因碰撞、搁浅、触礁、触损、浪损、风灾、火灾、爆炸等造成人身伤亡、人员失踪、财产损失的事故。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省通航水域内船舶、排筏、设施发生的交通事故。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各级港务(港航)监督机构(以下简称港监机构)是处理交通事故的主管机关。
竹木排筏的交通事故,由港监机构会同林业主管部门调查处理。

  第二章 现场处理
  第五条 船舶、排筏、设施发生交通事故时,当事人除即时发出求救信号外,还应当以最迅速的方式将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地点(海上标注经纬度)、受损情况、救助要求以及发生事故的原因,向就近的港监机构报告,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组织自救。
  事故现场附近的船舶、排筏、设施或人员,收到求救信号后,在不严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当尽力救助遇险人员,并以最迅速的方式向就近的港监机构报告交通事故现场情况。
  港监机构接到求救报告后,必须立即组织救助,有关部门和事故现场附近的船舶、排筏、设施及人员,应当服从港监机构的统一指挥。
  第六条 当事人应当在交通事故发生之时起48小时(港区24小时)内,向交通事故发生地的港监机构提交交通事故报告书和有关资料。
  交通事故报告书应当如实填写,不得隐瞒或夸大。
  第七条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未能按照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提交交通事故报告书的,应当向港监机构如实说明情况。但提交交通事故报告书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6小时(港区内48小时)。
  第八条 有管辖权的港监机构接到交通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调查、收集证据。
  无管辖权的港监机构在接到交通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通知有管辖权的港监机构,并向其移交有关材料。
  第九条 港监机构工作人员执行调查任务时,应当向被调查者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被调查者应当如实提供交通事故的有关情况和证据。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港监机构的调查、取证工作应当积极配合,不得阻挠。
  第十条 港监机构在调查交通事故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调查有关人员并制作调查记录;
  (二)要求被调查者提供书面材料或证明;
  (三)要求有关当事人提供各种原始文书资料、海图资料和技术资料;
  (四)检查船舶、排筏、设施、人员的证书,核实交通事故发生前的船舶适航状况、设备的技术状态以及船舶的配员情况;
  (五)核查财产损害和人员伤亡情况;
  (六)勘查交通事故现场,收集有关物证。
  港监机构在调查中可以进行录音、照相、摄像。
  第十一条 港监机构根据调查取证、检验、鉴定的需要可以作出禁止当事船舶、排筏、设施离港或者责令其停航、停止作业、驶向指定地点等决定。当事船舶、排筏、设施在没有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未经港监机构许可,擅自离开指定地点的,港监机构可以采取强制措施,由此发生的费用和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承担。费用标准按照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其他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或滞留交通事故船舶、排筏、设施以及货物和证书。
  第十二条 交通事故船舶、排筏、设施的打捞、搜救方案,应当经负责该事故调查处理的港监机构审核同意。必要时,港监机构可以派员到现场指挥打捞、搜救和收集证据。有关单位应当将打捞、搜救的情况与结果及时通报港监机构。
  第十三条 港监机构完成调查和取证后,对严重影响航道畅通以及对交通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的船舶、排筏、设施,可以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清理,有关费用和损失由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按责任比例承担。费用标准按照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港监机构对肇事逃跑的船舶、排筏,可以跨辖区进行追缉,有关单位、个人应当配合港监机构的追缉工作。
  第十五条 医疗单位应当及时抢救交通事故的伤者,并向港监机构提供医疗单据和诊断证明。
  殡葬服务单位对港监机构决定存放的交通事故尸体,应当接受存放。
港监机构应当协助医疗单位和殡葬服务单位,收回抢救治疗费用、尸体存放费用。

  第三章 责任认定
  第十六条 港监机构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查明事故原因,判明当事人的责任,作出《水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并按法定程序送达事故当事人。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主管港监机构还应当作出《水上交通事故调查报告书》,报送上级主管机关,抄送有关单位。
  处理交通事故的期限为交通事故发生之日起6个月,特殊情况经上一级港监机构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第十七条 交通事故的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对等责任、次要责任。
  第十八条 因一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或操作过失造成交通事故的,该方当事人负全部责任,其他当事人不负责任。
  因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或操作过失共同造成交通事故的,根据各方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或操作过失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程度承担责任。
  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查清交通事故责任或责任基本相当的,各方当事人负同等责任。
  第十九条 当事人的违章行为或操作过失与交通事故无因果关系的,不负责任。
  因不可抗力造成的交通事故,各方当事人均不负责任。
  第二十条 一方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全部责任:
  (一)在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或者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
  (二)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者未及时报案的;
  (三)拒绝或阻碍港监机构调查,拒绝提供有关资料或提供虚假证词隐瞒事故真相的。
  各方当事人均有前款所列情形,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同等责任。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水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港监机构申请重新认定;上一级港监机构应当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维持、撤销或者变更的决定。

  第四章 调   解
  第二十二条 因交通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当事人可以向负责处理该交通事故的港监机构申请调解,并按国家规定缴纳调解费。
  第二十三条 港监机构受理当事人的调解申请后,应当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确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情况、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后,及时进行调解。
  调解的期限为90日,特殊情况下经上一级港监机构批准可以延长30日。
  调解期限自受理调解申请之日起计算,不扣除法定节假日。
  第二十四条 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不愿继续调解的,应当向港监机构递交要求撤销调解的书面申请。
  第二十五条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港监机构应当制作交通事故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由各方当事人共同签字或盖章,主持调解的港监机构人员署名,并加盖港监机构印章。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不申请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章 损害赔偿
  第二十七条 负有交通事故责任的当事人,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的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损害赔偿的项目范围如下:
  (一)船舶、排筏、设施损害;
  (二)货物、运费损失;
  (三)随船人员财物损失;
  (四)人身伤亡;
  (五)救助、打捞费用;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损失。
  对交通事故的具体损失数额,当事人各方有争议的,由各方共同选择的价格事务中介机构认定。
  第二十八条 因交通事故产生的船舶、排筏、设施、货物、运费及随船人员财物损失的赔偿,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船舶、排筏直接损失:船舶、排筏全损或推定全损,按照船舶、排筏受损前的实际价值计算(船舶、排筏如有残值应当扣除);船舶、排筏损坏能够修复(以恢复原状为限)的,按照恢复原状的实际修理费用计算。
  (二)设施直接损失:能恢复原状的按照恢复原状所需费用计算;不能恢复原状的折价计算(如有残值应当扣除);灭失的按实际价值计算。
  (三)货物损失:按照货物托运时托运地的实际价值计算(货物如有残值应当扣除),但违规超载部分不得计入货物损失范围。
  (四)运费损失:按本航次实际可以收到但因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航次中止而无法收到的运费计算。
  (五)随船人员财物损失:船员、旅客、货物押运员随身携带物品的损坏和灭失,应当提供有关证据,并由港监机构核定折价计算。
  第二十九条 因交通事故产生的救助、打捞费用,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救助费:按照施救方在救助作业中实际支付的费用以及实际使用施救设备、投入施救人员的费用计算。
  (二)打捞费:按照打捞方在救助作业中实际支付的费用以及实际使用打捞设备、投入打捞人员的费用计算。
  第三十条 人身伤亡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以及其他合理费用。
  前款规定的赔偿项目应当按照实际情况确定,并一次性结算费用。
  第三十一条 人身伤亡损害赔偿的标准按照国务院《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三十七条和第四十八条第(二)至第(六)项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死亡、伤残者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标准计算(一方计算费用的人数不得超过3人),由事故当事人按照其所负交通事故的责任比例承担。
  第三十三条 因交通事故受伤、致残需要住院、转院、护理的,应当有医院证明,并经主管港监机构同意。擅自住院、转院、使用护理人员、自购药品或者超过医院通知的出院日期拒不出院的,其费用由伤、残者自己承担。
  第三十四条 非法扣留或滞留交通事故船舶、排筏、设施、货物、证书所造成的损失,由非法扣留或滞留的单位、个人承担。
  第三十五条 因交通事故引起的水域环境污染,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因违章造成交通事故的,港监机构对违章人员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造成重大事故的:对负有全部或主要责任者,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留适任证书18至24个月,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适任证书;对负有同等责任者,处以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留适任证书12至18个月。
  (二)造成大事故的:对负有全部或主要责任者,处以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留适任证书12至18个月;对负有同等责任者,处以100元以上3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留适任证书3至6个月。
  第三十七条 因操作过失造成交通事故的,港监机构对过失人员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造成重大事故的:对负有全部或主要责任者,处以3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留适任证书12至18个月;对负有同等责任者,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留适任证书6至12个月。
  (二)造成大事故的:对负有全部或主要责任者,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留适任证书6至12个月;对负有同等责任者,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并扣留适任证书3个月。
  第三十八条 罚款的收缴和实施行政处罚的程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港监机构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港监机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下列用词的含义为:
  (一)重大事故、大事故、一般事故按照交通部《船舶交通事故统计规则》规定的标准确定。
  (二)不可抗力: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三)强制措施:指扣留证书、卸载、冲滩、破坏性打捞、拖出特定区域和解除动力等措施。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1998年2月1日起施行。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关于帐务交接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关于帐务交接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1995年8月7日,国家开发银行

各国家专业投资公司清债领导小组办公室:
原国家专业投资公司债权债务已清理完毕,现将《关于帐务交接若干问题的规定》予以印发,请按本规定认真抓紧做好有关工作,以保证按时完成原国家专业投资公司的债权债务交接工作。

附件:关于帐务交接若干问题的规定
为了及时完成清理债权债务工作,经行领导研究决定,原国家专业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各公司)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及其他会计资料,一律移交给对口的信贷局,并由财会局、稽审局负责监交。现将有关帐务交接工作通知如下:
一、交接准备。各公司应切实做好下列交接准备工作:
1.调整帐务。为保证还债资金的落实,根据会计的稳健原则,各公司的“投资收益”科目一律调整为“其他应付款——应付偿债资金”科目。其他需要调整的项目,在经过行清债办公室批准后方可调整。
2.合并报表。各公司应将截止期为九四年三月三十一日的“清理债权债务报表”,与九四年四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各科目发生额明细表”合并,编制截止期为九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会计科目余额表”(格式见附件一)和“清理债权债务报表”。
二、交接内容。这次帐务交接的内容包括:
1.清理债权债务报表(截止日期为九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2.期末会计科目余额表(截止日期为九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3.银行帐户明细表及各帐户银行存款对帐签证单;
4.会计凭证:包括历年的记帐凭证、原始凭证及指标通知单;
5.会计帐簿:包括历年的总分类帐、明细分类帐、银行存款日记帐、现金日记帐、指标登记簿等;
6.会计报表:包括历年的投资公司资金使用情况表、基建财务决算汇总报表等;
7.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
8.各类定期存单;
9.空白支票:包括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
各公司应按规定填写“会计资料交接清单”(格式见附件二),注明移交的各项会计资料的份数。
三、会计凭证的交接
1.对九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的会计凭证,各公司应按规定注明每张记帐凭证的附件张数,并按顺序编号、装订成册。装订时,应加上凭证封面、封底,封面上应注明记帐凭证起讫号数、册数。
2.对九五年一月一日以后的原始凭证,各信贷局应按日期顺序编号,并逐笔登记,编制“原始凭证交接清单”(格式见附件三),不再编制记帐凭证。同时报送“原始凭证交接清单编制说明”,对原始凭证中需要说明的问题进行说明。
3.记帐凭证的移交人为记帐凭证的填制人,记帐凭证的接收人由各信贷局指定,记帐凭证的监交人由财会局、稽审局指定。交接时,移交人、接收人和监交人对每张凭证的附件张数、每册记帐凭证的起讫号数核对无误后,在装订线上贴上封签(封签由财会局统一制发),并由移交人、接收人和监交人在封签上签章。
4.原始凭证的移交人、接收人由各信贷局指定,监交人由财会局、稽审局指定。交接时,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应按照“原始凭证交接清单”,对原始凭证逐笔核对无误后,分别在“原始凭证交接清单”上签章,并将原始凭证移交给接收人。
5.指标通知单的移交人、接收人由各信贷局指定,监交人由财会局、稽审局指定。交指时,移交人、接收人和监交人应逐年清点、交接。能装订成册的指标通知单,应按顺序编号,单独装订成册。装订时,应加上封面、封底,并在封面上注明起讫号数。
四、会计帐簿的交接
1.会计帐簿的移交人为记帐人,接收人由各信贷局指定,监交人由财会局、稽审局指定。
2.交接时,按照“谁记帐、谁负责”的原则,九四年分段记帐的公司,由移交人(即记帐人)和接收人分别在各帐户九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期末余额,以及九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最后一笔发生额两端共同盖章;九四年以前更换过记帐人的,应由原移交人和原接收人,在原移交日各科目的期末余额两端共同盖章。
3.交接时,订本式帐簿(如总分类帐、银行存款日记帐、现金日记帐等)应在首页注明已记帐的起讫页数,并由移交人和接收人共同在页数上盖章。活页式帐簿应由移交人按顺序编号,并在首页注明起讫页数,由移交人和接收人共同在页数上盖章。
4.指标登记簿:由移交人、接收人和监交人逐年清点交接。
五、报表的交接
1.各公司的“期末会计科目余额表”、“清理债权债务报表”应与总分类帐、明细分类帐的期末余额对应。移交人、接收人和监交人在核对无误后,应分别在“期末会计科目余额表”、“清理债权债务报表”上签字。
2.各公司的资金使用情况表、基建财务决算汇总报表应由移交人、接收人和监交人逐年清点、交接。
六、有价证券、定期存单的交接
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以及定期存单,应由交接双方及监交人清点、交接,并在“会计资料交接清单”上注明金额。
七、空白支票的交接
空白转帐支票、现金支票、空白收据、收据存根,应由交接双方及监交人清点、交接,并在“会计资料交接清单”上注明起讫号。
税务登记证等其他有关资料,应由交接双方及监交人清点、交接,并在“会计资料交接清单”上注明份数。
八、交接步骤
1.准备工作。各公司应于八月底前完成帐务调整和合并报表准备工作;编制出“期末会计科目余额表”、“清理债权债务报表”、“原始凭证交接清单”;整理好有关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交接资料。
2.核对验收。九月一日至八日,由行清债办公室派出三个由移交人、接收人和监交人组成的交接小组,分别对各公司的会计凭证、帐簿、报表进行清点、核对、盖章、验收,并编制“会计资料交接清单”。
3.正式交接。九月九日至十四日,由交接小组按照“会计资料交接清单”逐项清点接收会计资料。由原投资公司清债办公室负责人、各信贷局局长、财会局局长、稽审局局长分别代表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签字。成熟一个,交接一个。
“会计资料交接清单”一式三份,移交人、接收人、监交人各保留一份。
九、会计处理办法
1.冲平余额。各信贷局接收原投资公司帐务后,应按照“期末会计科目余额表”,编制各科目相反会计分录,冲平各科目余额。
2.建立新帐。各信贷局应按照“期末会计科目余额表”核定的数字,以及附件四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制记帐凭证,建立新帐。
十、其他资料的保管、交接。
1.各类借款、贷款及资金使用合同、协议书,以及各类担保书、承诺书等,应由各信贷局接收保管,并加强管理。
2.各类合资、合作项目的合同、章程、出资证明、董事会纪要与资料,暂由各信贷局保管,待开行与开发投资公司办理债权债务交接时,由各信贷局将上述资料移交给开发投资公司。
十一、会计资料交接后,各有关单位仍应按照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行长办公会议纪要精神,加强对原投资公司债权债务的管理,抓紧催收到期债务及应收款项,继续清理遗留问题,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十二、会计资料交接后,如发现会计凭证、帐簿、报表记录的内容与事实不符,仍应由原凭证填制人、记帐人等经办人员负责。

附表1:会计科目余额表
年 月 日 单位:元
--------------------------------------------------------------------------------------------------------------------------
| | 期 初 余 额 | 本 期 发 生 额 | 期 末 余 额 |
| 科 目 名 称 |------------------------------|------------------------------|------------------------------|
| | 借 方 | 贷 方 | 借 方 | 贷 方 | 借 方 | 贷 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移交人:
接收人:
监交人:
注:1、“期初余额”为九四年三月三十一日的余额。
2、“本期发生额”为九四年四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发生额。
3、“期末余额”为九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余额。

附表2:会计资料交接清单
编制单位: 年 月 日
--------------------------------------------------------------------------------------------------------------
| | 数 量 | |
| 名 称 |--------------------------------------------------------------------| 备注 |
| |八九年|九零年|九一年|九二年|九三年|九四年|九五年|合计(大写)| |
|--------------------|------|------|------|------|------|------|------|------------|--------------|
|1.清理债权债务报表|------|------|------|------|------| 份| | 份| |
| | | | | | | | | | |
|2.科目余额表 |------|------|------|------|------| 份| | 份| |
| | | | | | | | | | |
|3.银行帐户明细表 |------|------|------|------|------| 份| | 份| |
| | | | | | | | | | |
|4.原始凭证交接清单|------|------|------|------|------|------| 份| 份| |
| | | | | | | | | | |
|5.记帐凭证 |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 册| |
| | | | | | | | | | |
|6.指标通知单 |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 册| |
| | | | | | | | | | |
|7.总分类帐 |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 册| |
| | | | | | | | | | |
|8.明细分类帐 |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 册| |
| | | | | | | | | | |
|9.银行日记帐 |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 册| |
| | | | | | | | | | |
|10.现金日记帐 |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 册| |
| | | | | | | | | | |
|11.指标登记簿 |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 册| |
| | | | | | | | | | |
|12.资金使用情况表| 份| 份| 份| 份| 份| 份| | 份| |
| | | | | | | | | | |
|13.基建财务决算 | 份| 份| 份| 份| 份| 份| | 份| |
| | | | | | | | | | |
--------------------------------------------------------------------------------------------------------------
--------------------------------------------------------------------------------------------------------------
|14.有价证券 | | | | | | | | 张|金额 元|
| | | | | | | | | | |
|15.定期存单 | | | | | | | | 张|金额 元|
| | | | | | | | | | |
|16.空白转帐支票 | | | | | | | | 本|起讫号 |
| | | | | | | | | | |
|17.空白现金支票 | | | | | | | | 本|起讫号 |
| | | | | | | | | | |
|18.空白收据 | | | | | | | | 本|起讫号 |
| | | | | | | | | | |
|19.收据存根 | | | | | | | | 本| |
| | | | | | | | | | |
|20.税务登记证 | | | | | | | | 份| |
| | | | | | | | | | |
|21.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 |
--------------------------------------------------------------------------------------------------------------
移交人:
接收人:
监交人:

附表3:会计科目
一、资产类
现金
银行存款
其他应收款
代理证券
短期投资
基建基金委托贷款
债券资金委托贷款
回收再贷贷款
其他贷款
应收利息
长期投资
——股票投资
——债券投资
——其他投资
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清理
二、负债类
其他应付款
——应付偿债资金
——应付已收投资本金
——其他
基本建设债券资金
重点企业债券资金
国投债券资金
基建基金借款
中央委托借款
拨改贷回收借款
基建基金回收本金借款
其他借款


关于印发《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国家经贸委办公厅文件

国经贸厅贸易[2002]137号


关于印发《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有关地方商委(行业办):

  为加快流通领域的改革,大力推进连锁经营,我委制定了《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国家经贸委办公厅

二OO二年十月十日

 

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规划

 

  推进连锁经营是我国流通领域带有方向性的一项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锁经营在我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特别是“九五”期间,连锁经营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促进产销结合、规范流通秩序、满足消费需求、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连锁经营的发展,对于改善流通结构,进一步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九五”期间连锁经营发展的基本情况

  “九五”期间,各地以“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为重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连锁经营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连锁企业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国家统计局对限额以上的连锁企业调查表明,“九五”末期,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业连锁企业1092个,其中批发零售业870个,餐饮业222个;门店数21388个,其中直营店15021个,加盟店6367个;销售额155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25%;零售额127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59%,占同期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26794.9亿元)的4.76%,增幅是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的4倍多。

  (二)东部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的北京、上海等地,连锁经营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如北京市2000年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业有连锁企业114个,门店1808个,零售额209亿元,占全市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19%;上海市2000年有连锁企业70个,门店4695个,零售额365亿元,占全市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24%,成为连锁经营发展最快的地区。虽然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镇连锁经营也有所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距甚远。

  (三)业态种类日益多样化。

  “九五”期间,超市是连锁经营的主力业态,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国外连锁企业的进入,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发展较快,其中大型综合超市在部分大城市的竞争日益激烈。

  (四)特许经营开始发展。

  “九五”期间,随着直营店管理日益规范和成熟,特许经营开始发展。特许经营在零售业和餐饮业发展较快,并逐步向其它业种渗透。同时,特许经营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从直接特许向合资特许、区域特许和复合特许发展。

  (五)多种所有制连锁企业共同发展。

  “九五”期间,国有企业仍然是连锁经营的主体,集体、私营、股份制、外资等其他经济成份连锁企业所占比重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国外零售集团进入国内的速度加快,美国、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著名商业企业都已经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在我国投资建店。

  “九五”期间,连锁经营的发展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规模小。到2000年底,全国连锁企业平均拥有店铺数量不足20个,连锁企业销售额占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不到5%,连锁企业的规模效益尚未充分发挥。二是规范化水平低。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比重不高,大多数连锁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规范化运作的经营管理体制,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管理的科技含量较低,这些都制约了连锁企业的发展。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缺乏规范化管理制度外,更主要的是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了连锁经营跨地区和跨行业发展,影响了连锁经营规模的扩大。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畅通、高效的流通体系,以提高连锁经营质量和连锁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着重提高连锁经营的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加快连锁企业的结构调整,推动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加快连锁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集中配送;打破部门、地区封锁,促进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加强宏观引导和法规、标准建设;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跨地区发展、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二)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确定连锁经营在商业和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连锁经营销售额、连锁企业数和门店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十五”末期,全国连锁企业门店数达到10万个,销售额达到7000亿元,年均递增约35%,占全社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达到20户,销售额在20—50亿元的连锁企业达到40户,培育5-10户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跨地区发展、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

  三、主要任务

  为实现“十五”期间的发展目标,要加强连锁经营的规划,进一步提高连锁企业管理水平,重点推进欠发达地区连锁经营发展,扩大连锁经营行业范围,加快连锁企业改革,培育一批大型连锁企业,树立知名连锁品牌,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具体任务如下:

  (一)重点推进中西部及其他欠发达地区连锁经营发展。

  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利用成熟的经营管理技术和市场拓展经验,积极向中西部及其他欠发达地区延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参股控股或通过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等方式发展特许经营,整合社会商业和服务业资源,把中西部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纳入现有的连锁企业体系中,减少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带动这部分地区连锁经营的发展。

  (二)继续扩大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

  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连锁经营的行业范围。一是在石化、烟草、图书报刊、医药、电信等行业中,推行商品或服务的连锁经营;二是在软件开发、汽车销售、商品租赁、房地产中介、教育培训、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中发展连锁经营;三是鼓励工业生产企业利用、整合自己的销售渠道、经营网点或与流通企业联合,发展连锁经营;四是加快餐饮业特别是中式快餐连锁店的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水平。

  (三)加强规划,促进业态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要继续坚持以“为民、便民、利民”为指导思想,以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为主体顾客,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为经营宗旨,以大众化生活用品和“菜篮子”食品为主体商品,积极推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超市的发展,努力提高生鲜食品经营比重;要努力发展具有综合化服务功能的便利店,积极探索便利店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营发展模式;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型综合超市;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专业店和专卖店;推进传统百货店利用连锁经营组织形式进行改造和功能创新;有计划地控制大卖场(Hypermarket)和仓储式商店(Warehouse)的盲目发展,城市商业规划中要对这些业态发展的地域、面积和数量作出明确规定。

  (四)严格规范、积极稳妥地发展特许经营。

  在加强特许经营法规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引导特许经营向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发展,要以这些行业中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管理基础好的企业为依托,推动特许经营的发展,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利用和开发民族品牌,形成规范化、可复制、易扩张、能够实施有效监管的特许经营体系;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区域特许等方式,引进国际著名特许品牌,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和模式,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五)培育一批大型连锁企业。

  为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国际化竞争,鼓励连锁企业充分发挥资本运营、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以资产、品牌、经营技术等资源为纽带,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参股控股、重组等方式,培育5-10户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跨地区发展、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成为国内知名的连锁品牌。地方政府部门也要为大型连锁企业集团的发展清除体制障碍,提供政策支持。

  (六)加快国有连锁企业的改革,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

  对国有独资的大型连锁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对国有中小连锁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出售等多种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放开搞活”,并通过发展特许经营、自由连锁等方式,促进他们加盟大型连锁企业集团,提高在社区商业竞争中的能力。

  (七)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逐步提高统一采购和统一配送的比例。

  大型连锁企业要重视配送中心建设,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合理确定配送中心规模,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体系。积极发展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通过资产联合、重组和专业化改造等途径,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满足各类连锁企业的需要,形成社会化的高效运转的配送网络。

  (八)进一步提高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深入开展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和现代营销技术的研究,推广先进的经营理念、营销技术和管理方法;二是在完善企业时点销售系统(POS)、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础上,开发和应用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核算管理系统,加快连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三是按照连锁经营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和作业标准,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计划与成本控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九)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连锁企业在竞争中发展。

内资连锁企业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连锁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实施规划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国际连锁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做好法律准备。组织制定连锁经营管理、技术和服务的标准、规范。

  (二)继续协调和落实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有关政策。

  各地区有关部门要针对连锁经营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推动连锁经营发展的新政策,特别是鼓励连锁企业做大做强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情况,在拓宽连锁企业融资渠道,打破地区、部门封锁和行业垄断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三)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各地流通主管部门和连锁企业要制定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基础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上岗培训与轮岗培训相结合。加强连锁经营理论研究,建立连锁教育培训基地。

  (四)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中介组织。

  随着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积极发挥行业中介组织在沟通、协调、服务、监督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行业中介组织要广泛联系广大连锁企业,为提高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十五”期间,是我国流通领域逐步实现经营规模化、管理现代化的时期,连锁经营既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又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连锁企业一定要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充满信心,抓住连锁经营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连锁经营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